原标题:【专访】分布科技达鸿飞:区块链的本质是通过代码共识来促进协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人类之所以能够建立庞大的跨地域的文明体系,和凝聚后的集体想象有关,这种集体想象也被称为“共识”,例如对金钱的共识、对民族的共识。而达成共识,则需要一种互信,这种信任背后有着非常复杂而长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网络,共识甚至可以成为文化的基础。
而区块链的一个重要共识是链上数据不可篡改。这种特性也反映了早期的密码学极客的认知倾向:对非理性人的极度不信任,对中介机构的极度不信任。于是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想要利用一串串二进制代码来明确关于“信任”的数学公式。
自2009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正式诞生,一个潘多拉魔盒也被悄然打开。十二年过去,一个市值两万亿美元的资本市场凭空而生,新的技术概念DeFi、NFT席卷全球,人们窥探到了这种技术的潜在可能性,但也开始看到区块链技术滋生的灰色土壤。
2021年伊始,美国各大行业都纷纷遭遇黑客攻击,这些黑客组织通过网络劫持了各行各业,并留下一个共同讯息:索要巨额比特币。公有链中的加密资产成为了罪恶的温床。
7月10日,分布科技创始人达鸿飞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区块链论坛中发表名为《区块链的可管理性》的演讲,他试图打破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固有印象,指出虽然全球公链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远高于联盟链业务,但公有链存在诸多局限性,如违法犯罪、黑客盗窃、网络风险、监管受阻等,且带来巨量无法补救的损失。
截止至2021 Q1,因操作事故而永久丢失的加密资产价值百科可能已达2,000亿美元,去中心化金融领域因合约机制漏洞产生的经济损失达1.32亿美元。提高区块链的可管理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界面新闻采访了分布科技创始人达鸿飞,与这位区块链领域中的连续创业者进行了一场对话。涉及CBDC、DeFi、产业区块链等话题,以下是整理后的采访内容:
界面新闻区块链频道:近期全球对于CBDC(央行数字货币)的讨论非常多,我国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也突飞猛进。但随着数字人民币逐渐走入现实,区块链技术似乎在其中并未被大规模的采用。是否区块链技术在CBDC领域中拥有潜力是一个伪命题,你如何看待?
达鸿飞:首先得说明什么是区块链技术。它到底是指一个链式的数据结构还是其它?我认为区块链是分布式账本。分布式账本不仅在区块链里使用,传统世界里也有分布式账本,只是分的比较少。比如两地三中心,就三个节点,再加点备份。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CBDC虽然是集中化管理的,但是数据的冗余备份也会采取分布式。只是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区块链,传统意义上的区块链是给多个彼此之间比较平等的主体协作用的。而央行的CBDC并不是用来协作的,所以它没有协作需求。但是它其实也使用了一些区块链的技术元素,比如可能使用了非对称加密或者像UTXO这种账本结构。区块链技术对于CBDC至少是有一些启发性意义的。
界面新闻区块链频道:你今天的演讲主题是《区块链的可管理性》,主要涉及的技术是联盟链。而在区块链领域有一个难题被称为“区块链不可能三角”,即去中心化程度、交易性能,安全性三者之间无法同时达到完美状态。而联盟链技术更重视交易性能和可管理性,你怎么理解联盟链如何保障安全性以及对去中心化理念的妥协?
达鸿飞:每种区块链的安全性来源是不一样的。公有链的安全性来源于两点。第一是可验证,在数学上能够把每一笔交易都验证一遍。第二个是源于对理性人的假设,当交易节点足够分散且不会协同起来作恶,它的安全性就有保障。而联盟链或者私有链的安全性第一来自于对接入数据的验证。
第二是源于对联盟链背后运营的组织的信任。因为该组织注册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如果出现问题,那国家的监管机构、司法机构、执法机构会对其进行纠正和纠错。所以这是两种不同的信任机制,不能简单的说以前一种信任机制就比后一种信任机制一定更安全,比如前一种(指公链的新任机制)的安全事故也不少。但是客观的讲,后一种信任是基于对你过往的行为来判断你未来的行为,而这其实是我们人类生活的主要模式,公有链的信任机制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种新模式,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非常少的。
界面新闻区块链频道:你觉得DeFi(去中心化金融)这样的区块链技术和传统金融相比,它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又有怎样的问题?
达鸿飞:首先传统金融的模式主要是依靠持牌的金融机构来做金融媒介。因为涉及的资金很多,所有的东西是依赖于信任基础,这样的信任的如果要两个市场主体直接发生关联,其实彼此之间很难结合。想要有足够的信任,必须得有金融媒介。
而金融媒介就起到两个作用,最主要的作用是让这个金融市场能够运作起来,因为没有信任大家就不可能发生交易。但是金融媒介同时也起到另外一个作用,由于它是一个可以被监管的主体,通过监管少数的持牌的金融媒介就可以对整个市场的行为来进行监管了。
而DeFi的出现,实际上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金融领域中的“信任”问题。通过技术我们两个在同一个智能合约上来保证我们的交易的执行,我都不用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用知道我是谁,我们就可以完成这样的一个交易。
但是DeFi没有解决第二个问题,DeFi的问题就在于没办法进行监管,因为我都不需要知道你是谁,那所以理论上所有的交易都可以是匿名的,并且你也不知道这些交易背后的实质是怎样的?有没有涉及到违法?或者是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违法活动当中。这样就给监管其实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毕竟我们今天的主流社会整体是构架在对人类行为进行界定的法律的基础之上。而DeFi这样的技术出现就提供了一种手段来绕过这些法律法规。
界面新闻区块链频道:那DeFi这种通过智能合约来提供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吗?同时它对于传统金融里的一些金融媒介企业来说会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吗?
达鸿飞:DeFi到今天为止对高盛、摩根大通这样的投资银行还谈不上威胁。金融领域里最核心的职能一个是交易,一个是借贷,DeFi更多的是对这两个职能产生冲击。比如Uniswap(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和纳斯达克的对比,其实能够看得出来,每个组织中的个人生产力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如果在DeFi里发生的交易不能变得合规化的话,那实际上它很难发展起来,因为一定会有法律来限制它的规模。比如将法币和加密资产之间的交易通道收窄,收紧这个现实世界和链上世界之间的通道,DeFi的规模就不能无限的增长下去。
另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个东西可以会被用来做不合法的事情,那它很可能最后的主要用途就是被用来做不合法的事情。但我看DeFi整体的趋势还是在向合规化的方向发展。
界面新闻区块链频道:关于产业区块链,你觉得它的商业逻辑在哪个地方?对于潜在的市场规模有没有预判?
达鸿飞:我觉得产业区块链的逻辑其实也是协作,就是在一些相对平等也没有强信任的主体之间的协作。最先落地的应该是那些经济价值百科比较高的场景,因为这种协作比较难,像供应链金融这种场景落地概率更大,因为供应链金融里面的案例单价都比较高,例如一些核心的金融企业以及银行的上下游。
但其实现在供应链金融做的还不是特别好,国际上也是一样。但是这个市场,尤其是大宗商品的交易市场本身体量特别大。在这个领域里只要能帮助企业和银行提升他们的交易效率和安全性,哪怕只是里面的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规模,都至少有千亿美金的规模。
界面新闻区块链频道:你认为区块链有边界吗?如果有,边界在哪里?如果没有,为什么?
达鸿飞:任何东西肯定都有边界。我理解的区块链技术,它本身是一种基于代码共识衍生出来的协作方式,本质上是促进协作的一种技术。如果你是做人脸识别,最终能够对比这两个人是同一个人,它不属于区块链技术;如果你是对大数据做分析,提取出来有价值百科的东西,它也不叫区块链技术,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用到区块链技术,但它本身不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的边界是基于代码共识来促进协作的场景,比如供应链金融。
原标题:分布科技达鸿飞区块链的本质是通过代码共识来促进协作